如何共好:不同鄉村型社區的發展策略與在地共生
下半場的重點著重在三個鄉村型社區的分享,以及與上半場都會型的社區比較差異,並邀請到水保局的陳明賢組長,來分享目前關於綠色照顧政策下的觀察與回饋。最後收束成四個關鍵題目作為討論,包括:如何轉譯外界資源?如何設定合理的成長曲線和里程碑?如何創造適合年輕世代參與社區的機會和條件,召喚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地方事務?個案對於地方/政策發展的啟示?
首先,第一場次由新城風糖休閒園區的王翎鳳執行長進行分享,王執行長本身為新住民,在社區服務已將近快20年,最早於民國83年成立新城社區發展協會,主要為關懷老人,互相聯繫村落間的情感,爾後在民國95年,以當地的產業-黑糖,發展成農企業,打造新城風糖這個社區品牌,扶持社區產業的發展,並將盈餘投入社福支出上。
如何永續?社區必須具備自主且穩定的經濟條件
王執行長表示,產業面上他們致力於開發新產品。王執行長也強調,這麼多年的社區經驗,社區必須具備自主且穩定的經濟能力,才能夠永續發展經營下去。
在社區文化、社福方面,強調共食、共學、共遊、共享、共生,長輩與長輩之間的老老照護,建立關懷接駁車數位化、系統化,帶著長輩輕旅行,讓長輩願意跨出家門,也運用鄉村型社區的優勢,舉辦田園餐桌,結合食農教育,並讓長者親自教學傳承農業知識,促成田園間的老幼共學。除了關注在地安老的議題,社區同時也關注新住民議題,舉辦新住民間的文化交流活動。最後,王執行長也提出三點關於新城社區面臨的問題:
1. 農村長者照顧人力問題緊缺
2. 農場式的照顧模式?
3. 農村可居住式的適民農園(有沒有模組可以導入?)
期盼從軟體到硬體讓社區模組化,建立出具有農村特質的社區照護模式,落實真正的在地安老。
再來,第二場邀請到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的謝郁均,謝表示,在國際上生態村具有實質的定義,生態村是以重建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為目標的理念社區或者傳統社區。社會、生態、經濟、文化四個維度被整合到一個全面的、在地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中。生態村是經由在地的、參與式的進程,被有意識地設計出來的。(全球生態村聯盟GEN之定義)
福智(宗教團體)的進駐,改變傳統農村社會既有的結構
目前「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所在的麻園地區與現今的農村同樣面臨高齡、少子化的難題,但不同的是,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由於福智(佛教宗教團體)進駐的關係,帶來了因為理念相近而聚合,並持續擴張的新人口。如實反映著農村社會的包容力,卻也改變傳統農村社會的結構,帶來新的契機與可能。在簡報中,講者分享此生態村的特性。
一、 散村生活圈分散
二、 各聚落特質不一
三、 長期缺乏互動與溝通(福智人、原村民)
謝表示在團隊進駐前,原本兩造之間(麻園村村民、福智園區人),並不會有所交流,甚至因為長期缺乏溝通,而有所偏見或嫌隙,但經過這兩年團隊的努力,邀請福智人一同踏入村落,持續性地做深度的家訪,促成兩造之間的交流溝通,並進而改善原先的緊張關係,而團隊也推動專業照服員+專業義工,以老扶老的放伴新模式,打造社區照顧的安全網。
最後,謝也表示,心靈生態村的建立工程還在緩步進行中,未來將繼續能朝著農業創新、低碳智能、共生聚落、循環經濟、景觀療癒、健康照護、全人教育等面向繼續打造互助共好(老)、敦親睦鄰的慈悲社區。
以返鄉青年的角度切入,談談桃米生態村
最後一場鄉村型社區的分享,邀請到同時也是水泥角民宿的老闆鄭坤全來和大家分享他的埔里桃米經驗。對鄭來說,大家認識桃米是從921的災後重建開始,921的災後重建改變了桃米,也讓一個原先貧窮的社區,透過災後重建、民間自力、公私部門的協力,將平凡但卻非凡的青蛙、蝴蝶等生態發揚光大,這在20年的時間裡,桃米生態村躍上國際舞台,讓世界走進桃米,探索生態,體驗農村。
但這是桃米的脈絡?青年要返鄉,那途徑會是什麼?
鄭以他自身的經歷,以及這幾年常被談論到的地方創生、關係人口等概念說起,他認為地方創生,並不只是關注在青年身上,也不該單單僅為青年的責任,這是攸關全齡如何共創,以及讓人口回流而不外流,以人文為本,結合在地的人、文、地、景,打造幸福的桃花源。
從他自身的歷程來說,近年來,他投身地方上的多種職位,對他來說,資源應該被運用在對的地方,需要被妥善的分配,因此,有多年返鄉經驗的他,決定擔任這樣的要角,去重新分配、盤點、規劃地方的資源。除了多種身分的認同外,一個決定返鄉的重要問題,有什麼事情是在計畫、專案結束後,往後的20、30年他可以繼續待在農村,可以好好活下去的原因?
鄭坤全找到了他的答案,經營民宿,但對他來說,經營民宿並非只是個人生意,該如何把桃米經驗、社區共好等概念,共創於地方。關鍵在於找尋地方DNA,於是他開始將在地已經衰弱的麻竹筍產業復興,並結合生態旅遊、產品開發等概念,逐漸找回並復興社區的傳統產業,希望在未來桃米能以「筍母的故鄉」為品牌概念,繼續開創社區新的里程碑。
待社區分享完後,水保局的陳組長也表示很難得今天能夠聽取這麼多的社區經驗,對公部門來說這是很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未來在政策規劃上的重要依據。陳組長也介紹了目前水保局正在推動的「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三年最高150萬的補助,期盼今天在場的夥伴們能多多利用資源。整場活動的最後,由北醫跨領域學院的執行長吳明錡教授主持,開放在場與會者問答,會後問答由吳教授統整出四個關鍵性的討論:
1.如何中介、轉譯社區內部及外部資源?
2.如何設定合理的成長曲線和里程碑(而不被各種外部資源的KPI所限制)
3.如何創造適合年輕世代參與社區的機會和條件,召喚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地方事務?
4.今日分享個案對於地方/政策發展的啟示?
總結收束完這四個討論,期盼這次的參訪交流,能產生更多的啟發,一同為全齡友善宜居社區開創更多的想像及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