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人生大調查發布會暨創新論壇:
需求探索,洞見未來-如何打造讓人安心變老的智慧健康家園?
台灣即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年年創新高,不健康餘命卻也同步走揚。為了超前部署,找到值得優先投入的服務缺口,並結合資通訊與數位科技多元應用,發展創新的數位健康產品、服務或營運模式,讓長者能健康、有意義地活到一百歲且負擔得起,臺北醫學大學與台灣人壽共同發起《百歲人生大調查》,因應疫情更特別以「智慧社區、在地老化」為方向,邀請社福、社造、醫養、社會創新等跨領域代表,共同參與調查發布會暨創新論壇,了解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疫情期間所面臨的挑戰與未來轉型策略,探討數位健康應用的發展趨勢。

本次線上發布會由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揭開序幕,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朱娟秀、北醫大跨領域學院院長張佳琪也出席致詞勉勵,調查成果則由北醫大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發表。百歲人生大調查針對全國4,446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調查疫情下的轉型和數位工具應用狀況,共計回收930份有效問卷,填答率達21%,經資料檢定後具代表性。調查有幾個主要發現:一、疫情期間,社區據點面臨最大的衝擊是防疫資訊網路化,長輩接收落差大,溝通、互動不易。二、以「社區數位發展五階段」來分類問卷結果,其中僅有2.3%社區據點屬於發展最佳的第五階段,已有數位轉型策略且具人力編組進行中,並有延伸次年規劃。三、社區據點轉型上最大的痛點是長輩與照顧者的資訊落差大。四、社區據點目前最希望轉型的項目是應用數位科技打造有溫度的服務 ,譬如服務模式再設計。

此外,調查結果也顯示多數社區專任人力少,使得照顧量能不足;營運經費九成以上來自中央或地方政府補助;社區與高齡者的主要聯繫工具仍是家用電話,造成60歲以上民眾的數位落差;數位工具雖非萬能,但數位平權卻是實踐在地老化的重要基礎,數位賦能將是未來可努力的方向。
-
論壇議題一:這波疫情反映出許多既有社區組織(社福、社造、醫養)的服務缺口,您觀察到哪些剛性需求亟待回應?哪些需求有機會透過資通訊與科技工具來加以回應?您看到哪些跨領域合作的機會與切入點?

➤ 梁鎧麟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有網路」和「有足夠的頻寬」是兩回事,雖然台灣整體網路布建率高,但頻寬不足就會影響線上課程的進行。還有,數位工具真的夠嗎?像有些社區要找台筆電,來幫長輩刷健保卡做實名制都有困難。疫情之下,長照2.0的ABC據點失能,長輩也因此退化。

➤ 黃文政 | 中華金點社區促進聯盟理事長
疫情下,長輩的社會參與權利被剝奪,五個月不見,發現有些長輩變遲緩了。高雄大社的觀音社區,去年就在思考如何把實體活動搬進長輩家中。為了讓長輩停課不停學,研發「歡喜防疫撲克牌處方」,讓長輩在家就能自主學習,去年獲得信義公益基金會獎項。

➤ 林金立 |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
照顧功能過去都是屬於家庭而非社區,在日照中心和社區據點加入後,充實增強了社區的照顧功能。疫情使得日照服務暫時終止所帶來的衝擊,最慢會在兩個月後發生;在被照顧者無法前往據點時,或可將社區照顧中心轉為到宅服務的資訊整合平台,讓不同的專業服務者有機會交流打氣,產生同儕效應。

➤ 楊振甫 |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
未來新的社區據點面貌,能有什麼新的想像?他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高雄的重新改造據點樣貌;和社家署為社區服務再設計製作網站,提供豐富的國內外案例參考;和國健署共建台灣癌症資源網;他也分享國外導入醫院機器人、戶外移動式診間等案例。疫情讓數位轉型在台灣和全球都向前跨了一大步。

➤ 張慈映 |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生活與生醫組組長
數位科技的導入須以長者需求為出發點,需求可分為:個人健康、居家生活、社會參與。打造高齡賦能社會,讓百歲人生成為健康人生的延長。 科技化讓賦能遊戲變得更有趣,長輩玩得更開心,也可減少專業人力(例如復建師)服務的頻率。以日本為例,有機構推出種菜復健、巡迴車購物式復健;保險公司推失智症預防APP;提供失智高齡實習生服務機會,讓長輩在被照顧的同時,也獲得尊重與肯定。

➤ 游雋明 | 台灣人壽副總經理
在每十年平均壽命可增加三歲的預測下,現在出生的孩子,未來都能過百歲人生。曾訪談多位長者,皆表示人生「早知道」,就可以過上更幸福的老後人生。退休三支柱:Wealth財務自由、Health健康活躍、Society社群關係。保戶的健康就是保險公司的健康,台灣人壽今年7月首創i健康計畫,幫助用戶自我健康管理,打造更好更健康的體態;保險公司可扮演媒介,串聯各業,讓銀髮健康生態圈更完整。
-
論壇議題二:為強化智慧健康社區之策略發展,如何應用公部門政策工具(例如:衛福部遠距醫療試辦計劃、農委會水保局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文化部社造多元協力跨域共創計畫、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鼓勵產官學研跨界合作與創新布局?未來一年哪些事情應該優先推動?又有哪些創新的陷阱/教訓應該避開?

➤ 梁鎧麟:
長照2.0只能滿足基本需求,若要達成在地老化,就需導入更多服務。2018年和多個單位在埔里共同推動長照生活品牌「厚熊笑狗」(即台語互相照顧的諧音),以咖啡店這樣較為日常輕鬆的型式,讓長輩願意走進來,有機會付出,也能進行健康諮詢與健康促進。明年暨大將和魚池鄉公所共推三層樓的長照實驗基地,一樓為街區咖啡館,二樓是巷弄長照站,三樓是日照中心,希望能擾動在地產業,讓專業服務再設計。台灣戰後嬰兒潮陸續屆滿65歲,這群人手握最多的資源,將是切入創新服務的機會點。

➤ 黃文政:
疫情之下,回歸第一線照顧者需求,推動遠距課程教學。長輩們面對電視教學,舉手投足做健康促進的運動,對他們來說是新的經驗,需要適應;講師也需要再教育,精進簡報製作與教學技巧。電信業有學生方案,是否也能為長者規劃優惠方案,甚至搭配大螢幕平板的優惠,彌平數位落差,避免數位失能。

➤ 林金立:
大家忙著政府計畫的同時,也要保持熱情,建議可思考如何在現有服務模式中導入創新。遠距照顧應該是新的溝通工具而非產品,他發現以工具為主體的創新似乎都不太容易成功。雲林古坑的社區,每年11-12月老人都不見了,因為一起去幫忙包裝柳丁;日本則有提供長者協助洗車、發傳單的模式,讓老有所用還能有酬金,帶來成就感。

➤ 楊振甫:
百歲人生將成新常態,中高齡就業促進法通過,讓退休有了新定義。大家可以思考,如何讓全齡都能活得很棒,讓長壽變成一份美好的禮物。譬如與六福村合作,共創創新的喘息套裝遊程,讓阿公阿嬤與孫子同遊;結合陶博館與長照職能照護的「復能小旅行」社會處方箋,都能讓高齡者活得更有意義。

➤ 張慈映:
生技醫藥條例中包含「數位健康」,若可用科技降低第一線人員(如醫師、照服員)的負擔,有可能獲得研發補助。她也提醒,搭載科技的高齡健康照護,重點在於「融入長輩的生活型態」,同時不增添照顧者負擔,就更容易成功。

➤ 游雋明:
台灣人壽致力將社會公益植入員工DNA,攜手NPO投入活躍老化及高齡公益活動。長期支持社福機構偏鄉到宅沐浴服務、鼓勵青銀共創(史丹佛長壽中心設計競賽)、祖孫三代健走運動,以及因應疫情,響應食物包認購行動,至少有一千個家庭受惠。
結語:
百歲人生追求的是充滿意義與目標,不孤單且暖心的每一天。在高齡少子化以及疫情、氣候變遷等多重變數下,這樣的理想生活亟需跨領域、跨組織、跨地域的整合,才有機會成就。全國第一次的百歲人生大調查,開啟跨界對話與交流,對於如何打造「以數據/服務整合為基礎的全齡友善智慧社區」打開了更多想像,攜手開創安心變老、快樂變老、好好變老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