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9/22百歲人生大調查前導論壇—
「新常態、新未來-如何打造讓人安心變老的智慧健康家園?」
活動紀要

由臺北醫學大學和台灣人壽共同主辦的「百歲人生大調查」專案小組,以「智慧社區、在地老化」為議題,調查全臺各鄉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疫情下受到的影響和未來發展方向,期能促成社福、社造、醫養等關心社會創新的夥伴有更多對話,開啟未來在地老化、社區營造、城鄉發展的新方向。在10月7日調查成果正式公開前,於9月22日舉辦前導論壇,為活動預熱暖身!

0922前導論壇_吳明錡.jpg

前導論壇首先由主持人、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開場。他表示,五月疫情升級以來,很多社區積極因應,但仍有許多可以更加精進的地方,讓社區韌性能更加強化以面對未來挑戰。

  • 前導論壇上半場,以兩大議題為討論主軸:疫情下觀察到哪些服務缺口?
    在社區據點推動在地老化工作的主要痛點,如何解?以下是與談人發言摘要:

0922前導論壇_陳錦煌.jpg

➤  陳錦煌 | 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好計畫評審長

臺灣面對如海嘯般的「老化少子化」及「極端氣候」衝擊,在百歲人生大調查中,如何營造「健康社區」或「共生社區」是最重要的考量。陳醫師認為,每回面對災難,對臺灣就是一大考驗。他從過去腸病毒、921地震、SARS、新冠肺炎的經驗中,提出「健康社區」的想法,期能讓社區更有韌性。他舉嘉義新港古老社區「咬仔竹」為例,目前居民約130人,七成以上超過65歲,是新港老化最嚴重的聚落,卻也有最強的社區共同體意識,近30年前就組織了新港第一個社區發展協會,保留傳統農村的共生理念。

陳醫師給健康社區的定義:一個可營造健康「生活共同體」的社區。有七大指標可進行評估:社區居民、社區團體、基層醫療網、環境調查、公共空間、社會福利、意外事故/傳染病流行。

0922前導論壇_余尚儒.jpg

➤  余尚儒 | 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余尚儒醫師去年多次和陳醫師進行社區線上防疫論壇。他表示,臺灣在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但雲林、嘉義等縣已提早成為超高齡地區。目前所有政策 (如預防/延緩失能、長照2.0) 皆以定點來規劃,而非以長輩個人為對象,社區現場的「人不在,戶籍在」將是個問題,使得政府無法了解實際需求,長輩的實際需求也無法被滿足。

現代社會多為核心家庭,家庭人數減少,獨居長輩或老老互相照顧的狀況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候鳥型老人,也就是隨子女到處飄移目前已有研究顯示長者頻繁遷徙會帶來健康危害,但較無人關注到這個現象。在政府政策以定點為思考下,長輩離開原有定點就會失去照護。

余醫師期待政府未來的政策規劃能更貼近長輩需求,尤其失智症長輩,能夠以更彈性、更軟性的方式來照護,譬如由志工去長輩家裡量血壓。

0922前導論壇_五十嵐祐紀子.jpg

➤  五十嵐祐紀子 | 都蘭診所陪你回家協會常務理事

五十嵐小姐分享,都蘭診所今年二月開始推動行動保健室,有位工作人員送藥給獨居長輩,卻被拉住,希望能留下聊聊天,因為已經整天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話。另外一位工作人員的媽媽,只是想去車程5分鐘的隔壁村見見老朋友和親戚,多年不敢說出口。今年終於能出發,當天換上原住民盛裝,也準備豐盛食物,平時在家是面無表情、常常忘東忘西的長輩,去了隔壁村後胃口大好,還能為其他病人禱告、給予鼓勵,展現難得的另外一面。

她也分享,行動保健室在長輩等待行動看診前,請來物理治療師教簡單的運動,長輩竟開心唱起日本小孩會唱的蝸牛歌。醫療介入社區,也能凝聚不同宗教、族群、年齡、性別的長輩齊聚廟埕做運動,有阿美族、漢人、天主教、基督教等,一起唱歌一起運動一起笑,讓她很感動。

0922前導論壇_梁鎧麟.jpg

➤  梁鎧麟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梁老師今年和論壇主持人吳明錡老師一起合作進行大調查。他觀察,在長照2.0下,社區照顧現場有社區關懷據點、長照站、失智社區照顧據點、文化健康站等,承辦組織變得多元。本次疫情下,問卷調查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主,他發現協會工作人員多為志工,因應疫情的能力較不如醫事機構或大型社福基金會,使得社區發展協會在疫情下有些無所適從。他便特別關注,遇到疫情這樣的意外事件衝擊,社區協會該如何因應?未來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弱勢?

他認為社會資本 (人與人的信任關係) 很重要,也一直觀察日本的共生社區,發現社會資本夠的社區,面對突發性的衝擊就會有足夠的韌性。 (若缺乏信任,再先進的科技,目標對象也不會願意使用) 。「社造策略」可帶動社福和醫養兩者順利落地,讓社區未來面對疫情時更有韌性。社區營造的核心是造人,人對了就能找到方法來解決問題,讓社區自己有能力來照顧自己。

0922前導論壇_林崇熙.jpg

➤  林崇熙 |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林院長呼應陳醫師的生活共同體概念,接續探討何謂「不健康」。他提出「老人」VS. 「樂齡者」概念,指出社會提到老人,多和失能、封閉、家人負擔、社會負擔掛勾,這就是一種不健康。樂齡者則是「人生七十才開始,天生我才必有用」,長者並非一無是處,而是採取分享、協力、興趣、參與的健康態度。他說,近年審查很多科技部計畫,很多案子的關鍵字是用智慧科技來解決高齡問題,但共通的問題是把高齡者視為「個體」,缺乏生活共同體的概念

他也說,臺灣城鄉發展失衡,以往重北輕南,現在南北平衡了,中間的鄉鎮反而被忽略。以雲林為例,因為窮,所以青年人口外流,使得社會關係崩解,老人變得孤獨;原有農地租給外人傾倒事業廢棄物,汙染地下水,再用受汙染的地下水灌溉農產品,再賣到市場,成為惡性循環。他觀察到,現代科技讓人可以遠距工作,若政府有好的政策鼓勵青年回鄉工作,或許就能重建社區,而社區支持的力量可以讓人更健康

0922前導論壇_楊振甫.jpg

➤  楊振甫 |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

楊振甫以三級警戒下,家裡女兒如何透過數位工具上課起頭,表達社區和健康在疫後和極端氣候下,都有重新定義的可能性。我們該如何善用這次機會,朝更好的社區邁進?他以新加坡為例,疫情之下機器人大量應用在社區和醫療合作,像是長輩可透過 UBER 車聯網預約搭車前往醫院,唯一的兒子因為隔離中無法陪伴,便透過連線設備與機器人遠端連線,讓兒子彷彿附身在機器人上,陪伴長輩在醫院內移動,還能第一線聆聽醫囑。歐洲也開始嘗試以無人車配送重要物資。他最近和國健署、文化部合作,重建更新了台灣癌症資源網,從癌症病友角度出發,可以線上做數位諮詢和服務,滿足病友在疫情下的剛性需求

  • 前導論壇下半場討論重點:針對社區據點的營運需求,能提出哪些服務或產品,以社區為中心整合各方資源,互相協力、導入科技,打造前進示範場域?又如何讓行動更持久更永續?

➤  梁鎧麟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很多社區做的事情往往是因為政府補助,而非出於自身需求。接下來一年最大的挑戰,是重建疫情前的社區服務關係,使其回到常軌。(因為目前降載中,會排擠到服務量能,使得有需求的長輩必須分流分時段前往。)

➤  五十嵐祐紀子 | 都蘭診所陪你回家協會常務理事

喜歡參加一次性活動的人,和能與診所一起工作的志工是不同類型的人。由於是志工性質,工作內容要盡量讓他們覺得「好玩」才能持久。日本20年前就已開始透過在宅醫療進行社區營造,臺灣目前的高齡化率和日本1990年代中期相當;日本現在的產業結構已開始轉變,醫療照護的佔比會越來越提高。

➤  余尚儒 | 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三級警戒下,他驚喜發現,在地社區獨居和雙老人家可以在家透過手機上教會。他認為新常態是:不用改變舊有習慣,會更讓人願意使用;若新科技工具不去大幅度改變使用者原有作業方式,就容易成功!(比如LINE)所以他建議還是要回歸以人、以生活為中心,來導入新科技新工具。

➤  陳錦煌 | 信義公益基金會共好計畫評審長

陳醫師十分憂心長照2.0的成效,因為是政府由上而下推動的計畫,和實際情況難免產生斷裂。社區型的自主性由下而上,在生活共同體中,各自找到可以發揮的角色與舞台,讓老有所用,就不怕政策改變,居民就會願意持續參與。

➤  楊振甫 |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

他認為各種不同部門和資源都有它的極限性,當我們了解極限後,從中看見優點,將資源放對角色,就能走得更長久。現有制度和政策較無法累積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累積還是需要由民間的力量來建構。

➤  林崇熙 |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日本科技廳1970年代就已開始規劃30年後,也就是2000年當日本進入高齡化社會的戰略。他參與的108課綱,要留給學生更多空間,有機會探索社會環境變遷,比如高齡社會。透過科技方案結合社會方案,一同建構未來更理想的高齡社會。

0922前導論壇_楊寧茵.jpg

論壇尾聲,共同主辦百歲人生大調查的台灣人壽楊寧茵協理 (Deborah Yang) 也分享,從她過去在銀享全球,現在服務台灣人壽,都想著台灣在邁向高齡老化的過程中,如何找到創新的機會。她分享史丹福大學長壽中心舉辦的設計競賽,今年主題是「擁抱百歲人生的環境再設計」,跟百歲人生大調查一樣,都關注人與環境的關係,也期待不只著眼個人,更能從社區共同體角度來思考創新,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 (10/11截止)

本次前導論壇,與談人們話匣子大開,知無不言,兩個多小時仍意猶未盡!10月7日的線上成果發布會暨論壇,將正式公布百歲人生大調查重要發現,現正熱烈報名中 (9/29中午12點截止),名額有限,敬請把握機會。

同場加映兩項青銀共創活動資訊:

農村社區綠色照顧計畫 (徵件至10/15)

文化部社造多元協力跨域共創計畫 (9/30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