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內湖銀髮服務創新中心為例:
如何從空間設計打造全齡的學習場域?
由台灣人壽與臺北醫學大學共同推動「百歲人生」的專案計畫,關注在地老化、社區營造、城鄉發展、地方創生等面向,於4/12號開辦「全齡友善宜居社區的想像與未來」實地交流,本次的實地參訪到了臺北市內湖區的銀髮服務創新中心,邀請到三個不同類型的鄉村型社區,包括:新竹縣寶山鄉新城風糖休閒園區、雲林縣古坑鄉古坑國際心靈生態村、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村,以及都會型社區-銀髮服務創新中心,透過社區據點參訪,進行共生社區的交流與討論,希望藉由城鄉之間的對話,開創更多可能與火花。
前導論壇上半場,主要由銀髮服務創新中心的夥伴介紹中心的核心價值、理念與實踐,並帶領著參與者導覽中心,進行導覽後的回饋分享與討論,主持人以三個面向:I like、l wonder、l wish,作為小組討論的題目,勾勒出大家對於此空間的想像,呈現出都會型社區的樣貌。
同樣也是計畫主持人,來自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楊志彬秘書長表示此中心雖然位於工業區旁,但卻有著綠意盎然的生機,如同實驗般的培養皿,充滿著長者與跨世代的碰撞與交流,激發出新的想像可能。
接下來,由全促會的夥伴、陳懷萱教授,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分頭進行中心的導覽。此中心一共有七大空間,分別為:健身房、社區廚房、交誼廳、遊戲間、實驗工廠、留白室、資材室。除了資材室以外,其他空間幾乎都充滿著綠色的植栽,具有巧思的木工設備。
保有空間最大的彈性:有秩序感才會有安全感!
陳懷萱教授強調,這裡的許多設備都加裝了輪子,空間可以隨時變更,保有最大的彈性。對於空間的使用與管理,陳教授表示,這裡並沒有規定年齡須符合55歲以上的長者才可以參與,只要你對這個空間有興趣有想法,認同中心的理念、遵守使用規範,你就可以成為空間使用上的主人!全促會的夥伴也強調,雖然空間並沒有明確的收費機制,但放眼望去,可以感受到這裡的空間基本上是錦然有序的,這也是他們刻意建立的「秩序」,有「秩序感」才會有「安全感」,待在空間裡的人才會覺得自在,並進而投入此場域,對中心產生「認同感」。
空間、文化、社群策略,共同形塑夢想集散地
此中心的核心策略,主要為空間策略、文化策略、社群策略,在空間策略上塑造氛圍感,以空間設計作為手法,營造充滿生活感的大雜燴空間,因此,你可以在社區廚房看到學員自己帶來的食物,分享給所有人,也可以在中心的走廊上看到學員種植的植栽,這些小細節都能看出學員對空間的認同與歸屬感。
在文化策略上,以課程、工作坊、市集、藝術創齡、音樂、遊戲、青銀共創各種創意連結,創造相遇、相互滋養的文化,全促會的鄭組長表示,他們為了打開這個空間,也實際訪查這附近的社區,並以「餐車」巡迴的方式,讓大家能夠認識這個空間,貼和在地的精神。此外,在社群策略上,全促會的夥伴也發揮社大在經營社群的經驗,組織志工、各種社團、各式各樣作伙學習的組織樣態,營造一起共學、共好的學習環境。除了學員自身的學習以外,現在中心同時存在著三個不同的單位,除了計劃人員、全促會還有粉紅豹文化的夥伴,在這裡工作者之間的相互對話與培力也是相當重要的,透過工作者之間的激盪,跨界的參與,從0到1的慢慢形塑出現有空間的面貌,未來也將持續地推動社區擾動,以空間作為社群活動的舞台,社群賦予空間生命與活力。
以「人」的概念出發,發揮最大的想像力
陳懷萱教授表示,在最開始的空間形塑,其實是以「人」的概念為發想,透過四個的概念,形造出人的意象,其中有社區照護(在地好鄰居)、青銀共創(生活藝術家)、通用設計(人生規劃師)、銀髮新創產業(未來發明家),開發出對於未來安老的N種想像。
中場點心時間,社區廚房做為中心的一大亮點,也準備了學員自製的點心,並由學員親自介紹菜色,從學員從容的笑臉上可以看出他對自身料理的信心,也表現出他對社群踴躍的參與感。
隨後,進行分組討論,分別以I like、l wonder、l wish三個面向,討論大家對於上半天的感想,在各組分享的過程中,有社會局的同仁表示過去這裡曾是一個破舊的老學校,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如此具有活力的中心,感到相當的驚艷。
來自鄉村型社區的夥伴也表示,相較於鄉村的交通不便,都市有更發達的交通工具,好奇這裡的學員都來自於哪裡?回到務實面來看,也回應道:如此彈性且開放的管理模式,會不會出現破窗效應?空間沒有收費,如何不靠計畫維持穩定財源?也有來自澎湖的年輕夥伴,分享她對於此空間的其他想法,希望這裡可以變成一間圖書館,打造一個舒適閱讀的環境。
總體來說,銀髮服務創新中心是個具有實驗性質的培養皿,中心可以既是在地的,但又是可以流動的,扎根在地的同時,概念是可以傳遞出去的,像是這次的交流分享,也是傳遞的一種方式,希望大家在上半場的分享與討論,可以將所學帶回去,建立新的社群面向,創造更多元的服務族群。









